前幾天和做連鎖餐飲的老張喝茶,他愁眉苦臉說剛賠了員工3萬塊。
就因為在招聘時隨口說了句"我們優先招本地人",被人舉報就業歧視。
這年頭開公司太難了,從招人到送人,步步都是坑。
今天咱們就扒一扒那些年老板們踩過的雷。
血淚案例:某科技公司面試登記表要求填寫婚育情況,結果被求職者告上法庭,賠償精神損失費8000元。
招聘廣告三大雷區
"限男性/女性"(除非特殊工種)
"35周歲以下"(年齡歧視實錘)
"不招乙肝攜帶者"(醫療歧視重災區)
避坑指南:崗位要求聚焦"能扛20kg設備""適應高頻出差"等實際工作能力。
面試致命提問
"打算什么時候要孩子?"
"父母是做什么工作的?"
"你屬相是什么?"(曾有老板因生肖歧視被索賠)
避坑指南:準備結構化面試題庫,所有問題必須與崗位相關。
真實判決:深圳某公司試用期不簽合同,被判支付雙倍工資差額4.2萬元。
3.合同里的隱形炸彈
空白合同讓員工先簽字
約定"社保折現"發工資
工作地點寫"全國"(搬遷需協商)
避坑指南:
入職1個月內必須簽書面合同
試用期最長不能超6個月
工資結構拆分要合理(基本工資不能低于最低標準)
經典案例:杭州某電商公司要求員工朋友圈轉發廣告,被告侵犯私人社交空間。
4.制度陷阱清單
遲到1分鐘扣半天工資(罰款不能超工資20%)
強制周末團建算自愿加班
用零食代替加班餐補
5.社保最容易爆雷
按最低基數繳納(工傷賠償差額企業承擔)
讓員工簽"自愿放棄社保"(法律上無效)
試用期不繳社保(入職當月必須參保)
避坑指南:生育津貼、工傷報銷等爭議,往往都是社保不規范埋的雷。
血虧教訓:北京某公司以"不符合企業文化"辭退員工,被判違法解除賠了9.8萬。
7.辭退必備證據鏈
不能勝任工作的培訓記錄
嚴重違紀的書面警告
績效考核的簽字確認
8.賠償金計算誤區
N+1不是萬能公式(協商解除≠經濟補償)
年終獎按離職月份折算(看約定是否寫進合同)
競業限制補償不能低于月工資30%
避坑指南:
離職證明不能寫負面評價
工資最遲次月10號結清
保密協議需單獨約定補償
保存所有書面記錄(聊天記錄不能作為主要證據)
規章制度要經過民主程序(開個會留簽到表)
咨詢共能人力或專業律師比百度管用(省小錢賠大錢)
給員工買雇主責任險(百來塊保百萬賠償)
溫馨提示:
用工規范不是限制企業,而是幫老板們守住錢袋子。與其事后賠錢,不如花點時間完善制度。畢竟現在年輕人法律意識強得很,刷個短視頻都能學會勞動仲裁。